我國古典家具有著悠久的發(fā)展歷史,最早留存下來形象可證和文字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。而明清時期是我國古典家具制造的鼎盛時期,明清家具不但被國人所推崇,也是世界家具體系中一顆亮眼的明珠。下面我們就先來欣賞一下明清古典家具典藏!
六角圓形,面下高束腰,束腰鏤雕花紋。彭牙三彎腿,彭牙處雕刻象征生生不息、綿綿不絕的卷草紋。幾腿下方以圓形立柱裝飾接托泥,托泥下設龜足。
紫檀制做而成,桌面下直牙板,牙頭呈卷云形,牙頭、牙條邊沿起陽線,方腿直足,腿邊沿、正中作陽線修飾。側腿間雙橫棖,起到穩(wěn)固作用。
鏡臺由黃花梨制做而成,設三具抽屜。后背分隔成五格,扶手下不分格,均透雕花鳥,搭腦兩端圓雕龍頭,扶手端也雕龍頭,古樸優(yōu)雅。
由老紅木制做而成,床上沿以藤纏繞做冠,床幃以葡萄藤做裝飾,下有透雕麒麟。床下牙板回紋與藤相結合,工藝精巧,美觀華麗。
此幾為花梨木制做,幾面呈圓形,幾面中雕有環(huán)形陽線。幾面下高束腰,彭牙鼓腿,幾腳內卷翻。幾腳以下連接環(huán)形托泥,下承托泥腳。
紅酸枝制作而成。矮小方正,上部兩抽屜面刻有浮雕龍紋,下部柜子版面刻有浮雕云龍紋。腿間有牙板,足處包銅活。
紅酸枝制作而成。上部分被分成不規(guī)則的數(shù)個空間,圈口處飾有卷草紋,豎隔斷之間有立柱,立柱上雕有龍紋。中間有抽屜,柜子的下部是對開的柜門,柜門上刻有浮雕龍紋。
紅酸枝制作而成,搭腦處為卷書形,靠背板處雕有浮雕福紋與園林風光紋式,背板邊框與扶手邊框施以回紋,間飾螭龍紋。座面下束腰,浮雕窄絳環(huán)板。鼓腿彭牙,牙板刻有浮雕福壽紋。
同樣是由紅酸枝制作而成,桌面下牙板垂洼堂肚,素面無雕飾,桌子下部踏腳采用“水綻紋”的構造,紋樣結合處有很精巧的榫卯結構,加強了結構的穩(wěn)定與牢固,盡顯文人的儒雅風采。
紅酸枝制作而成,燈托下是回紋角牙倒掛,燈桿通到燈底托上方,燈桿邊框底下兩側有站牙抵夾,底座厚實穩(wěn)固。
(以上圖片來自于《榫卯之美》)
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癮,中國家具博大精深,而家具的發(fā)展離不開家具的靈魂——榫卯。早在戰(zhàn)國時期工匠師門所采用的榫卯結合方法就已達到數(shù)十種。幾千年來,榫卯結構也在不斷的發(fā)展,成就了中國古典家具經(jīng)典不朽的地位。
一類主要是作面與面的接合,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,還可以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。如“槽口榫”、“企口榫”、“燕尾榫”、“穿帶榫”、“扎榫”等。
一類作為“點”的結構方法。主要用于作橫豎材丁字結合,成角結合,交叉結合,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。如“格肩榫”、“雙榫”、“雙夾榫”、“勾掛榫”、“鍥釘榫”、“半榫”、“通榫”等等。
還有一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并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,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(lián)合結構外,都是一些更為復雜和特殊的做法。如常見的有“托角榫”、“長短榫”、“抱肩榫”、“粽角榫”等。
怎么樣,等不及了吧,一起來瞅瞅榫卯的精妙之處吧!
1、楔釘榫
2、挖煙袋鍋榫
3、夾頭榫(腿足上端嵌夾牙條與牙頭)
4、云型插肩榫(牙條、牙頭分造)
5、雙榫粽角榫
6、帶板粽角榫
7、高束腰抱肩榫
8、掛肩四面平榫
9、圓方結合裹腿
10、圓香幾攢邊打槽
11、攢邊打槽裝板
12、一腿三牙方桌結構
13、方形家具腿足與方托泥的結合
14、三根直材交叉
15、加云子無束腰裹腿杌凳腿足與凳面結合
16、插肩榫變形
17、平板明榫角結合
18、方材丁字結合(榫卯大進小出)
19、厚板悶榫角結合
20、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頭
21、椅盤邊抹與椅子腿足的結構
22、走馬銷
23、方材丁字形結合榫卯用大格肩
(以上動圖轉自其他微信公眾號)
榫卯結構可以讓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,而且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。如此神奇的技藝,在當今社會也有了新的傳承,現(xiàn)代榫卯結構較之前有了一定的發(fā)展變化,但宗旨還是在那兒。隨著數(shù)控開榫機的誕生,加工榫卯不再像過去那樣繁瑣,效率也變得更高,有了很鮮明的現(xiàn)代氣息。
文章來源:魯班園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家具頭條立場。